顶点代数是一种有些神秘的代数结构. 其基本思想来自物理学中的共形场论, 它们同时也与数学的各个领域有着深刻的联系.
我在撰写本科毕业论文时第一次接触顶点代数. 那时, 我感觉它们相当令人困惑. 它们的定义很技术化, 而我查阅的所有标准参考文献, 包括 [Frenkel, Ben-Zvi 2004] 和 [Kac 1998] (还声称 「写给初学者」!), 都没有在直观上提供太大帮助.
现在, 与这些奇怪的代数打交道一段时间后, 我大概能更好地理解它们了. 但我仍然很惊讶, 它们背后的简单直观想法, 这些是专家们熟知的, 但却十分不容易在文献中找到. 我怀疑这些想法可能根本没有以明确形式写下来过.
因此, 我决定写下这篇笔记来解释这些想法. 我希望这能对其他正在学习顶点代数的人有所帮助, 尤其是那些像我几年前一样感到困惑的人.
目录
想法§
简而言之, 顶点代数是一种二维代数结构.
我们将通常的结合代数看作是一种一维结构, 也就是定义在一条直线 $\mathbb{R}$ 上的结构, 即给定直线上的几个点, 如果我们在每个点上放一个代数的元素, 就能按照直线给出的顺序将它们相乘. 我们可以移动这些点, 只要这些点不改变顺序, 相应的乘积就不会改变. 如下图左侧所示.
而在顶点代数中, 元素是在复平面上相乘的. 也就是说, 给定几个点 $z_1, \dotsc, z_n \in \mathbb{C}$, 如果我们在每个点 $z_i$ 上放一个元素 $a_i$, 就能得到乘积 $a_1 (z_1) \cdots a_n (z_n)$.
顶点代数的一个主要特征是, 乘积 $a_1 (z_1) \cdots a_n (z_n)$ 亚纯地依赖于各个变量 $z_i$. 并且, 该乘积只有在 $z_i = z_j$ 时才能有极点, 其中 $i \neq j$, 即只有两点相撞时, 乘积才可能有极点.
与小圆盘算畴的联系
如果你听说过小圆盘算畴 $\mathbb{E}_n$ (nLab), 你可能会觉察到顶点代数与 $\mathbb{E}_2$-代数之间的相似性. 其主要区别就在于上述的亚纯性. 在 $\mathbb{E}_2$-代数中, 乘积连续地依赖于点的位置, 并且, 例如当一个点绕另一个点转动一周时, 这能探测到该代数的高阶同伦结构. 顶点代数并不关心同伦结构 (向量空间是可缩的), 但从中可以提取导数或者留数等额外信息, 这来源于其亚纯性.
此关系可以用分解代数 (nLab) 的理论来更精确地描述, 它在某种意义上同时推广了上述两种代数.
另可参见此 MathOverflow 问题.
新定义§
以下是顶点代数的一个新定义. 我认为这比标准定义更有启发性, 我们稍后再来讨论后者.
定义
顶点代数是:
向量空间 $V$,
带有单位元 $1 \in V$,
以及一族乘法操作
$$ \begin{aligned} V^{\otimes n} & \longrightarrow V [[z_1, \dotsc, z_n]] \, [(z_i - z_j)^{-1}] \ , \\[.5em] a_1 \otimes \cdots \otimes a_n & \longmapsto a_1 (z_1) \cdots a_n (z_n) \ , \end{aligned} $$
其中 $0$ 元乘法给出单位元 $1$,
满足以下性质:
交换律: 乘积 $a_1 (z_1) \cdots a_n (z_n)$ 不依赖于因子的顺序. 例如, $a (z) \cdot b (w) = b (w) \cdot a (z)$.
结合律: 这包括一系列公理, 例如
$$ \begin{aligned} & \bigl[ a_1 (z_1) \cdot a_2 (z_2) \bigr] (z) \cdot \bigl[ b_1 (w_1) \cdot b_2 (w_2) \bigr] (w) \\[.5em] & \qquad = a_1 (z_1 + z) \cdot a_2 (z_2 + z) \cdot b_1 (w_1 + w) \cdot b_2 (w_2 + w) \ , \end{aligned} $$
其中我们按照 $|z_i|, |w_i| \ll |z|, |w|$ 来展开右侧的幂级数. 这是对两组两个元素的情况, 对于任意数量的任意大小的组都有类似的公理. 括号中的变量遵循以下规则: 当等号左侧的两个变量叠在一起时, 我们在等号右侧把它们加起来.
这个结合律看起来可能很复杂, 但实际上它就是普通的乘法结合律, 只是加入了一堆 $z$ 和 $w$ 变量.
这种更直接的定义在 [Borcherds 1998] 中有所暗示, 但没有完全阐明. [Kim 2011] 对此进行了更严格的论证, 但奇怪的是, 他没有用顶点代数的语言来表述其结果. 我是从 Dominic Joyce 的一篇未发表的论文中学到这一点的. 截至本文撰写时, 我还不知道任何严格提及此定义的文献.
注记
从技术上看, 也许可以说这比传统定义更复杂, 因为结合律包括无穷多个公理. 然而, 这并不是本文的重点, 重点在于让定义更直观, 而新的定义看起来更像普通代数的定义.
另外, 基于上述定义, 我们可能会期望顶点代数是某个范畴中的交换代数对象. 事实上, 这几乎是正确的, 但这里的范畴中不是所有态射都能复合. 这一点在 [Borcherds 1998: Example 6.6] 中有所解释.
场与平移§
仔细观察上述定义, 我们可以提取一些有用的信息. 这里, 我将重点解释结论, 而略去细节.
首先, 由于定义了 $1$ 元乘法, 这意味着每个元素 $a \in V$ 都自带一个幂级数 $a (z) \in V [[z]]$, 有的人可能称之为 $a$ 对应的场 (而另一些人则不会!). 其于 $z = 0$ 处的值就是该元素本身, $a (0) = a$.
从而, 我们可以对场 $a (z)$ 关于 $z$ 求导, 这定义了幂级数 $\partial_z a (z) \in V [[z]]$. 我们将 $z = 0$ 处的导数记为
$$ T a = \partial_z a (z) \, \bigr|_{z = 0} \in V \ . $$
我们也有 $(T a) (z) = \partial_z a (z)$, 这说明将 $\partial_z a (z)$ 也称为场是合理的. 类似地, 也可以对 $a (z)$ 求高阶导数.
上述算子 $T \colon V \to V$ 称为平移算子, 但我觉得这个名字有些误导, 应该称之为求导算子之类. 事实上, 真正的平移算子应该是
$$ \exp (z T) = \sum_{n = 0}^\infty \frac{z^n}{n!} T^n \colon V \longrightarrow V [[z]] \ . $$
让我来详细解释一点. 我们有恒等式 $\exp (z \partial_z) \, a (w) = a (z + w)$, 这是完全形式的结论, 并不涉及任何顶点代数的性质. 这意味着
$$ \exp (z T) \, a (w) = a (z + w) \ , $$
这才是称之为平移算子的真正原因. 特别地, 取 $w = 0$ 得到
$$ a (z) = \exp (z T) \, a \ , $$
这可以看作场 $a (z)$ 的另一种定义, 也会对接下来理解顶点代数的传统定义有所帮助.
传统定义§
现在, 我们来解释顶点代数的标准定义如何与新定义相吻合. 其标准定义在不同文献中略有不同, 但都类似于以下定义, 取自 [Frenkel, Ben-Zvi 2004].
定义
顶点代数是:
向量空间 $V$,
带有单位元 $1 \in V$,
以及算子 $T \colon V \to V$, 称为平移算子,
以及乘法操作
$$ \begin{aligned} V \otimes V & \longrightarrow V [[z]] [z^{-1}] \ , \\[.5em] a \otimes b & \longmapsto Y (a, z) \, b \ , \end{aligned} $$
满足以下性质:
单位律: $Y (1, z) = \operatorname{id}_V$, 并且 $Y (a, z) \, 1 \in a + z V [[z]]$.
平移: 交换子 $[T, Y (a, z)] = \partial_z Y (a, z)$, 并且 $T (1) = 0$.
定域性: 对任意 $a, b \in V$, 存在 $n > 0$ 使得 $(z - w)^n \cdot [Y (a, z), Y (b, w)] = 0$.
要从新定义中得到这个标准定义, 平移算子 $T$ 就如之前一样, 而乘法操作 $Y (a, z) \, b$ 定义为
$$ Y (a, z) \, b = a (z) \cdot b (0) \ . $$
乘积 $Y (a, z) \, 1 \in V [[z]]$ 就是之前的 $a (z)$. 更一般地, 之前的乘积 $a_1 (z_1) \cdots a_n (z_n)$ 就是现在的 $Y (a_1, z_1) \cdots Y (a_n, z_n) \, 1$. 更准确地说, 在之前的乘积中将 $(z_i - z_j)^{-1}$ 按照 $|z_j| \ll |z_i|$ 展开为幂级数, 其中 $i < j$, 就得到现在的乘积.
这里的平移公理只是换一种方式来说明 $T$ 是求导算子.
最后, 定域性公理可能看起来很奇怪. 但事实上, 在我们之前介绍的新定义中, 这只是在说 $a (z) \cdot b (w) = b (w) \cdot a (z)$, 只是用了更复杂的方式来表述, 因为在传统定义中, 我们必须选择一个顺序来展开幂级数: 在乘积 $Y (a, z) \, Y (b, w) \, c$ 和 $Y (b, w) \, Y (a, z) \, c$ 中, 前者是按照 $|w| \ll |z|$ 展开的, 而后者是按照 $|z| \ll |w|$ 展开的, 因此它们可能不相等, 尽管它们都是同一个表达式的展开. 例如, 我们可能会遇到类似下面的情况:
$$ \sum_{n = 0}^\infty \frac{w^n}{z^{n + 1}} \sim \frac{1}{z - w} = -\frac{1}{w - z} \sim -\sum_{n = 0}^\infty \frac{z^n}{w^{n + 1}} \ , $$
其中最左和最右的项给出了同一个表达式的不同展开. 然而, 乘以 $(z - w)$ 后, 两边都变成了 $1$. 一般来说, 我们可能需要乘以更高次幂 $(z - w)^n$ 来使它们相等, 但这总是可能的, 我们需要的幂次 $n$ 就是原来的表达式在 $z = w$ 处的极点阶数.
一个例子§
从我的经历来看, 前面介绍的新定义不仅有助于直观, 在实际工作中也更常常更容易处理.
举个例子, 有一个关于顶点代数的性质, 有时称为反对称性 (例如在 [Frenkel, Ben-Zvi 2004: Proposition 3.2.5] 中). 它指的是下面的恒等式:
$$ Y (a, z) \, b = \exp (z T) \, Y (b, -z) \, a \ . $$
在我学到新定义之前, 我觉得这个公式难以理解, 但从新的角度看, 这只是下面的恒等式:
$$ a (z) \cdot b (0) = b (0) \cdot a (z) = \bigl( b (-z) \cdot a (0) \bigr) (z) \ , $$
这里, 我们回忆根据结合律, 当变量叠在一起时, 我们把它们相加, 这就是我们在最后一步中所做的. 类似这样的论述帮助我在我自己的工作中简化了不少思考过程.
参考文献§
Borcherds, R. E. (1998). Vertex algebras.
Topological field theory, primitive forms and related topics, 35–77. Birkhäuser.
(zbMATH) (arXiv)Frenkel, E., and Ben-Zvi, D. (2004). Vertex algebras and algebraic curves, 2nd ed.
Mathematical Surveys and Monographs 88.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doi) (zbMATH)Kac, V. (1998). Vertex algebras for beginners, 2nd ed.
University Lecture Series 10.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doi) (zbMATH)Kim, N. (2011). Associativity of field algebras.
Annales Henri Poincaré 12 (6), 1145–1168.
(doi) (zbMATH)
另见:
nLab: Vertex operator algebra.
Wikipedia: Vertex operator algebra.
香蕉空间: 顶点代数.